不愤不启的"愤"是什么意思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6/25 19:41:44
愤是什么意思

"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"。
这句话指的是启发式教学:即把握启发的时机,解开关键点。也就是后来的“举一反三”的意思。
“启发”一词最早由孔子提出,源于《论语.述而篇》: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,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这里指出了启发的时机,即非得学生“愤”和“悱”的时候才对他进行“启”和“发”。那么何为“愤”,何为“悱”呢?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说:“愤者,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;悱者,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。”看来,只有当学生对问题心里急于弄清而又无从着手,嘴里想说而又无从谈起的时候,教师才能对他进行启发,解开关键点。这时你指出屋子里有一个墙角,学生就可推知屋子里还有三个墙角吧。
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。但从指导思想上分不外乎两类:即注入式和启发式。
注入式教学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,凭主观意愿“填鸭式”向学生灌输知识,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,束缚了学生的智能发展。 建国后,毛泽东同志就多次提出“提倡启发式,废止注入式”,并在实践中为我们做出了典范。在当代的教学方法改革中,更要求把启发式作为指导思想贯彻到每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中去。愤: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。
启:启发。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,不去启发他。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。

愤: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。
不愤不启[bù fèn bù qǐ]
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,不去启发他。

[出处]《论语-述而》:“不愤不启,不悱(fěi)不发。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
[译文]孔子说:“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;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。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,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。”

愤: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。悱: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。

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。

http://baike.baidu.com/view/75710.htm

"默而识之"的"识"怎么读,什么意思?"不愤不启"的"愤"怎么读,什么意思?还有"不悱不发"的 子曰:"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,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."的意思 "不愤不启不悱不发"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? 子曰:"不愤不启,不绯不发。举一隅不以三隅,则而不复也"到子曰:"仁远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."的意思 子曰:"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;举一隅不以之隅反,则不复也.他的主张是什么? 翻译:子曰:"不愤不启,不排不发.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." <论语>中,"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""我欲仁,斯仁至(yǐ)"是什么意思? 急求!!默而识之~~~和不愤不启~~~的译文,是论语的 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的意思?? 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的 英文翻译